杨德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自1965年以来,杨教授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从未间断。他不仅是一位有着丰富阅历与经验的高等教育实践工作者,也是一位学养深厚、修养高远的高等教育学者,更是一位厚积薄发、善于思考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者。
纵观杨教授的学术成长历程,杨教授走出了一条别异于常规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之路,探索并践行了从问题突破走向理论创新。其研究成果《杨德广教育文选》,更是他对高等教育问题的个性化思考与独特见解,更可瞥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轨迹和历程。正如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所说: “《杨德广教育文选》是杨德广教授30年来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及取得的成果,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轨迹和历程。杨德广同志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独到且有深度,是我国著名的优秀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lJ一、高等教育的实践经历和学养积淀杨德广教授于1965年7月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79年5月从华东师范大学调到上海市高教局工作,后又调到上海市高教所、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高教局学生处处长、高教所所长、高教局副局长和大学校长等职务。l2J2 40多年来,他的工作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这为他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今杨教授已出版著作(含主编)40余部,论文460余篇;曾连续三届分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另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J2杨教授在高等教育实践与理论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他勤奋学习、乐于思考、锐意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立志、勤奋、惜时”是杨教授的人生座佑铭。“人要有一种精神、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有抗干扰的能力”是杨教授前进道路上的三大法宝。口f3为此,杨教授在尽力做好本职lT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期待自己能为社会、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彰显了一位著名高等教育专家的担当。
二、对高等教育实践问题的突破与言说长期以来,杨德广教授秉承“工作、学习、研究”的六字方针,对从事的具体实践工作进行学习与研究,使得杨教授开阔了_】二作思路,突破性地解决了教育实际问题,提出并丰富一些教育理论知识。杨教授的工作经历大致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因经历不同对实践问题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但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关注与思考的核心问题。
第一阶段是杨教授担任高校团委书记职务阶段。这一阶段他主要是围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工队伍建设等实践问题开展工作与研究的。当时,面对大量思想问题在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学工干部队伍不稳定、不适应,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德育代替论” “德育悲观论”等现实,他一边进行实践改革,一边进行理论探索。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德育实践论文,提出政工干部要深人教学一线,走进学生课堂,取得在学习领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学校党委尤其要高度重视加强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端正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确立德育的独立地位、明确德育的培养目标、并提出要从德育的内容体系、制度规范上加强对学校德育建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杨教授对德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一直在延续,至今共发表30多篇德育主题论文,其中的观点见解,不仅对当时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就是对今天的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指导与启迪价值。
第二阶段是杨教授担任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职务阶段。这一阶段他主要关注对“高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分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现实探索和理论思考。对前两个主题的关注与他曾负责上海高校学生招生、培养和毕业分配T作紧密相连。1980年,他对全国70多所高校1300多名毕业生调查后,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平而不尖”
“知而不能”。为此,他撰文建议高校“要精简课程和课时,让学生能自己学习和研究问题,要增加实验课、生产实践课,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时毕业分配还属指今J生计划调配时期,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产销严重脱节,杨教授先后撰文提出“计划部门与用人单位脱节以及学校脱离社会盲目招生,是造成大学生“产”“销”
脱节的主要原因;要改变刚性的指令性分配计划,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双向选择;改变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实行推荐录用和预分配制”rj J。这些观点在昔日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与创新。后两个主题是他担任高教所所长和高教局副局长职务后思考最多的话题。对“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这个主题,他先后发表20多篇文章探索高等教育在市场中的定位、高等教育的联动改革及协调发展问题。特别是针对高校办后勤的问题,提出了“教育的社会观”的观点,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为社会服务的,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办学,而应依靠社会来办,要改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 J这些观点为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和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主题,他多次撰文对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问题,如高等教育职能、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等进行理论研究,突破了诸多旧的理论框架和学说;同时还撰文探讨了教育理论贫乏及其出路问题,为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学体系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是他在高校担任校长职务阶段。这一阶段他主要关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内部管理改革”两个主题。他先后撰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八大转变》《高等学校怎样办出特色》《促进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等多篇文章,提出高校办学要突出特色,定位准确,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发展“既要找市长,更要找市场”;并立足实践提出了上海师大的“三个一,两个全”的办学理念,即“创一流师大,育一流师资,建一流校园;全面面向基础教育,全方位为基础教育服务”;推进了上海师大在教学、科研、人事管理、校园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三、植根于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域”的理论创新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域”是高等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改革发展进程中, 现在高等教育现实中的系列问题,亦是高等教育内在矛盾的外在凸显,宽泛的高等教育现状成为高等教育实践问题的替代表达。对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不应该脱离高等教育实践问题、远离高等教育现实困惑,而应该根植于高等教育实践,解答高等教育现实疑惑,在实践中提出切实可行并不断检验修正的高等教育理论。
纵观杨德广教授的教育实践经历,细细品味其文选,可以看出杨教授始终围绕教育实践问题在探讨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有何意义与价值以及如何构建现代高等教育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就形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三个问题域:第一、高等教育的认识论研究;第二、高等教育的价值论研究;第三、高等教育的本体论研究。这三个问题域基本上涵盖了杨教授基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的所有理论成果。
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论研究,首先应当回答高等教育的屙I生,这是人们认识高等教育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高等教育的特点、本质以及教育思想。杨教授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实践,认为大学的性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革的;现代大学具有学术性、服务性、开放性等属I生。高等教育方针既要符合人才的培养规律,也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为此,高等教育应具有自主性、多样性、特色性、竞争性和产业性等特征。高等教育必须变革旧的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观念,探索并建立新的现代教育观。他基于当时隋形,提出了教育的社会观、竞争观和民主观等教育理念,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对高等教育的价值论研究,是探讨高等教育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学生个体发展上,杨教授针对当时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提倡德智体三育并举,提出学校要以“育人为中心”,确保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杨教授针对当时人才培养存在“平而不尖” “知而不能” “专而不通”的现象,建议高校“要做好‘选种’与‘育种’工作,注重加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训练”。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他提出大学不能仅重“出成果”,更要重“出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重点大学抓起,要在培养方式、学校评估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等方面创新,高校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对高等教育本体论研究,是立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需要,探讨与时代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理论品质。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也在产生着新的问题,出现了比过去任何时期要复杂得多的局面。原有的高等教育理论已不适应新形势和不能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所以,要求高等教育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抽象出新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即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以有效地指导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实,认为传统高等教育学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特点出发建立的,已不能指导当前高等教育实践与改革,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现代高等教育学。
为此,他认为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应包括大学原理论、大学学生论、大学教师论、大学教学论、大学科研论,等等。现代高等教育学与传统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框架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内容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杨教授从高等教育实践出发,善于发现和总结高等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新思想,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大厦。从实践问题升华到理论问题,使理论连着实践又超越实践,这既与他30余年不间断进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关,更与其坚持自身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运用在教育实践中有直接的关联。
四、高等教育理论创新路径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是指在解决高等教育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抽象出来的新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l5]综观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之路,大多高等教育知名学者走着一条“以科学方法论为手段,以理论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高等教育原有理论、相关学科知识和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方法、思维以及现有学科知识为要素”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路径。杨德广教授立于实践,以科学思维为手段,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高等教育原理和相关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以问题、思维、方法为要素,开拓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之路。在实践中,他将遇到的问题放在脑子里,努力去研究、探索、攻克。30多年来,正是因为他脑子里一直装着问题,所以一直在学习、研究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他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高等教育现实问题过程中,大胆提出富有前瞻性的见解和主张,逐渐对“问题域”获得系统化的理l生认识,即新的知识。新知识积累过程就是一个在解决高等教育新问题过程中理论创新的过程。_6J时下,诸多高等教育研究尚缺乏引领高等教育实践脱离困境的纯正动机,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高等教育的实践需求相距甚远,失去应有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_7]他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路径,无疑是解决这一现状的一剂良药。“以高等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时刻关注变化着的实践呈现出的各种新问题,在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从而不断推动理论发展;同时,不断将理论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当发现理论成果的某些方面不适应实践的需要时,及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乃至摒弃,使之更加接近实际与真理”,这就是他从教育实践问题走向教育理论探索的创新之路。这种创新的动力既来源于一种责任和使命。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这样评价他:“从实践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到实践中检验,是杨德广进行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特色路径”。 u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其特殊性,但凡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都有着丰厚的实践经历,如潘懋元教授曾担任厦门大学教务处长、副校长;克拉克·克尔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首任校长,等等;能取得丰硕成果的杨教授也无不证明了这点。杨教授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路径启迪我们:高等教育理论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高等教育现实,坚守实践性品质,开拓创新,才能推进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
中国的教育问题,只能靠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解决。认真总结杨教授于实践中创新高等教育理论的可贵路径,对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理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引导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必定大有裨益。
本文是由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