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外交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外交论文写作
一、调研地区的选取和调研地区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地点的选择
乡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微观基础。选取拖乌乡调研,在于其特殊的区位环境和由此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代表性。拖乌乡在地理区位上具有多重属性,首先它位于冕宁县的北部边缘,与越西县、石棉县交界,属于县域的边境地区;其次,它位于冕宁县北部高山区,山地灾害多,生态区位上属于限制开发区,生态建设任务重;第三,拖乌乡自然资源比较贫瘠,具有相对优势的自然资源,规模小,禀赋较差。更重要的是拖乌乡是冕宁县的彝族聚居乡,99%以上人口是彝族,受历史等因素影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技能水平也不高;此外,这里是冕宁县的贫困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发展障碍多。总体上,拖乌乡不仅是生态脆弱地区,而且是发展脆弱地区。选取这一地区调研,分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冕宁县拖乌乡概况
冕宁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川西北高原与川西山地的过渡地带,横断山脉东侧。拖乌乡坐落于海拔2100~2400米的高寒地带,地处冕宁县北端,安宁河左源地带,东以小相岭为界与越西县交接,西连冶勒乡、大桥镇,北接石棉县栗子坪乡,南与彝海乡接壤。全乡幅员面积263.2平方公里,占冕宁县幅员的6%,辖拖乌、三姑、黄家坝、鲁坝4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108国道南北纵贯全境,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乡政府驻地拖乌,南距县城48公里。
拖乌乡地处高寒地区,平均海拔1711米,年降水量1200~1500mm,雨季集中在7~11月,冬季多暴雪;自然灾害,主要有暴雨暴雪、泥石流等。全乡以水资源(有两条河贯穿全乡)、森林资源(林地覆盖率高,有成片的冷杉、云杉、桦类树木分布)以及硅石资源为主。
拖乌乡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乡。2009年拖乌乡有人口3995人,占冕宁县总人口的1%多点,其中彝族人口占99.7%,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3%。人口密度为15.2人/平方公里。据人口抽查,目前人口平均寿命60岁左右。
(三)调研方法
调研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彝族群众生活,进行实地走访与信息收集。调研组在拖乌乡政府的配合下,召开了拖乌乡政府主要机构参加的座谈会,在拖乌乡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拖乌水电站、硅石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等当地企业和拖乌乡中心小学、村小,随后,调研组进入拖乌乡辖区的拖乌村、三姑村、黄家坝村、鲁坝村对彝族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在鲁坝村调查“三房改造”工程基本情况,并前往拖乌乡农牧业基地和天然草场与彝族群众进行现场访谈。
二、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进展,但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滞后,经济实力薄弱,结构单一,城镇化、工业化刚刚起步。
第一,底子薄、欠发达,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与冕宁县平均水平有不小差距。拖乌乡是冕宁县的贫困乡,人民收入水平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这构成了拖乌乡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
第二,拖乌乡的经济属于农牧混合经济,农户既种植粮食作物,又饲养牲畜。但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粮食作物单产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所产粮食作物以自给为主,饲养的牲畜商品率也不高,总体上拖乌乡经济属维持生存的经济,是生存驱动型的经济。粮食作物的种植因为地块分散,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牲畜饲养平均每户农户的规模也较小,这有可能阻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第三,拖乌乡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精深加工明显不足,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4月,冕宁县拖乌乡鲁坝村高原养殖专业合作社挂牌,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凉山州第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少数民族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把传统的养殖散户集中起来,形成竞争力较强的团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销售,统一进行养殖户技术培训,并制定了冕宁县高原养殖专业合作社章程。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四,受发展阶段制约,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挑战。此外,拖乌乡农业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这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有密切关系。
第五,拖乌乡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是资源型为主的产业,例如小水电站和硅石冶炼。小水电站主要供应当地生产生活用电。已有的企业,如硅石冶炼厂,因管理不善,粗放经营,造成亏损,现该厂已经停产。当地发展其它工业的资源匮乏,尚无工业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以运输、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凉山州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地区,安宁河谷区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较大。同时,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拖乌乡因其自然环境和生态区位,属于限制开发区。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今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最主要的约束性因素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禀赋的不足,二是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
拖乌乡位于冕宁县北部山区,与越西县、石棉县为邻,是冕宁县的边缘地区,同时地处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这里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足,在现有条件下已有的优势资源受规模和品位的限制无法形成集聚效应,这是造成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拖乌乡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据调查,30~40年龄段的人教育状况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45~50岁未上学或小学未毕业。50岁以上,基本未接受教育。有一定文化程度的15~26岁青年,大多外出务工。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受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语言交流存在障碍的限制,主要做的是报酬不高的体力劳动,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外,汇回家的资金较少。这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重要原因。当然,作为彝族聚居乡,因历史原因,文化教育本身就滞后,社会发育层次低,也是重要因素。
三、拖乌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四川省要求用“两个五年”的时间,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谷,冕宁在凉山州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凭此可以获得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冕宁。作为安宁河谷上游和冕宁县北大门的拖乌乡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理清思路,加快发展。争取政策支持,从改善乡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民基本素质提高。通过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转变观念,加快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普及,从而加快改变农村面貌。
(二)抓住雅泸高速公路贯通的机遇,发展彝族风情文化旅游产业
随着雅攀高速和雅泸高速公路的贯通,拖乌乡区位条件会得到较大的改进。应将关系彝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从鲁坝村的试点逐步向全乡推广,改善村容村貌。利用“三房改造”形成的彝区风情建筑,打造原生态的彝族风情村,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配合毗邻乡的彝海、灵山寺等旅游资源开发,发展“彝家乐”等民族文化休闲旅游产业。
(三)沿108国道线和雅泸高速点轴开发、梯度推进
拖乌乡位于交通要道,108国道和雅泸高速横穿全乡,交通便利。拖乌乡要融入安宁河谷开发及攀西经济区的发展,主要的产业和人口应布局在交通轴线上,积极接受中心城镇对拖乌乡的辐射带动作用,沿108国道和雅沪高速点轴开发、梯度推进。
(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牧民增收
以发展优质马铃薯产业、优质核桃产业、优质花椒产业、大樱桃基地和优质肉羊基地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农牧业的改造,培育现代农牧业产业支撑,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牧民增收。根据各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在产业发展上,做到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在发展策略上,做到一村一策,分类指导。